提供低壓力高共鳴的陪伴可能 “云養(yǎng)伙伴”打開社交新模式
在社交關系趨向“輕量化”的當下,一群年輕人正探索超越“搭子式”關系的新型社交模式——“云養(yǎng)伙伴”,也就是“認養(yǎng)”一個網絡世界里的朋友,建立超越普通網友關系的深度聯結,通過聊天、分享生活等形式互相陪伴。這種新型關系既有情感深度,又輕松自在,不用面對面也能感到被理解和關心。盡管這一新型社交模式也面臨缺乏現實支撐而容易斷聯的風險,但仍然吸引著一些年輕人主動嘗試。
“云養(yǎng)”征友帖收到1600多條評論
今年7月,正在讀高三的小櫻在某生活類社交平臺上發(fā)布了一條帖子“想被領養(yǎng)”。她在文中注明,不需要對方提供經濟支持,也不渴求家人般的呵護與照顧——與其說是被“養(yǎng)”,不如說是想在網絡上結識一位年長些的知心好友。
身為獨生女,小櫻一直想有個姐姐。她坦言,可能是自己性格里還帶著點稚氣,常被說“妹感”十足——愛分享、愛發(fā)語音唱歌,也有點黏人,從小就挺受長輩喜歡,也常和學姐親近,“我想體驗一下,有個姐姐是什么感覺?!彼χf。
沒過多久,小櫻的帖子就收到了回應,她結識了兩位“姐姐”,其中一位已工作多年。相處后小櫻發(fā)現,雖然年齡不同,但她和這位工作多年的姐姐有許多共同點——無論是學業(yè)還是職場,大家都在承受各自的壓力與挑戰(zhàn)。每次聊天傾訴,那些煩惱似乎都會隨著對話逐漸消散。
如今,小櫻與兩位姐姐還在慢慢熟悉。她說,希望等感情更穩(wěn)了,能找個機會在線下見面。
和小櫻一樣,不少網友也在網上“蹲個云養(yǎng)”。
22歲的雨鑫來自湖北,她在帖子中寫道:“希望對方是個‘有能量、有思想的人’,僅限女生?!辈⒏缴狭俗约旱男亲葌€人信息。出乎意料的是,這篇帖子反響熱烈,收到了1600多條評論,收藏量也突破500。
雨鑫說,帖子發(fā)出后,她收到了幾百條希望建立“云養(yǎng)關系”的私信。每一條私信,她都會點進對方主頁看看,從發(fā)布的內容里感受對方的性格和生活狀態(tài)。經過一番篩選,她開始和其中幾個人聊天——在她看來,日常對話最容易看出兩個人是否合拍。不過,大多數情況下,互加好友后并沒有激起太多火花,“用年輕人的話說,就是‘擴列’——多認識了一個新朋友而已?!庇牿握f。
如今,雨鑫仍與10位左右的網友保持著固定聯絡,大家也都在彼此了解的過程中。
社交平臺上還有不少類似的“云養(yǎng)”故事。其中一則熱度較高的帖子來自28歲的深圳上班族可可,她的私信多到“99+”。在初期的熱情推動下,她幾乎回復了每一條消息,主動詢問對方對聊天的期待、了解她們的愛好?!俺跗诘木W絡交友其實很脆弱,我們互不認識,也沒有共同圈子,要想聊得久,對方也得是個愿意分享的人。”經過篩選,可可共與兩位女生進行了試聊,最終與其中一位非常主動的05后妹妹“妹寶”互加微信,開始了正式的“云養(yǎng)”關系。
說起這種“云養(yǎng)”和親密網友的區(qū)別,可可覺得,兩者還不太一樣?!捌胀ǖ木W友,可能是一起打游戲或追星認識的,關系是平行的。但‘云養(yǎng)’好像從一開始,心里就有一個定位,我可能會不自覺地想多照顧對方一點,她也會更直接地來問一些生活上的問題。像我和‘妹寶’,感覺更像是一種帶著一點點引導關系的姐妹情吧,心里多了一份牽掛?!?/p>
在不確定中培養(yǎng)一份確定的陪伴
從“現實缺席”到“網絡補位”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思考:為什么我們渴望一個“云伙伴”?可可說,自己發(fā)布“求云養(yǎng)妹妹”的帖子初衷很簡單:雖然不是獨生女,但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,她一直向往有個妹妹——“我想體驗當姐姐的感覺?!?/p>
隨著時間推移,可可的好朋友大多去了廣州。盡管自己在深圳也有朋友圈,但隨著大家陸續(xù)進入婚姻、生育階段,聯系漸漸變少,“有時候出于不打擾的考慮,你會慢慢減少主動聯系?!庇谑牵涯抗廪D向網絡,希望在虛擬空間里找到一種跨越年齡、背景與圈層的情感聯結。
在與這位05后妹寶的相處中,可可坦言,雖然兩人相差近10歲,但這樣的關系反而帶來了一種溫柔而自然的引導感。“當她向我請教一些問題時,我會下意識地以年長者的身份去回應,想認真地陪她成長。”這種被需要的感覺特別好。
相比可可在“云養(yǎng)”關系中尋找情感陪伴,雨鑫的初衷則更偏向成長與指引。她希望在網絡世界里遇到一位“人生引路人”。由于父母并非高知人群,而身邊的朋友也難以提供她所期待的認知交流,所以她渴望結識閱歷更豐富、視野更開闊的伙伴?!拔蚁胝乙粋€比自己更厲害、能指引我的人?!彼f。
眼下,雨鑫最大的困惑是職業(yè)選擇。身處直播行業(yè)的她,對行業(yè)下行趨勢已有預感,也在思考未來如何轉型。在她看來,理想的“云養(yǎng)”關系包含兩層期待:一是相互督促、共同成長的務實陪伴,即使對方并非某領域的專家,只要能持續(xù)激勵,就能幫助自己沉淀技能、積累成果;二是情感上的理解與安慰。雨鑫坦言,她并不執(zhí)著于對方的身份是“姐姐”還是“妹妹”,更在意這段關系能否提供精神支撐與成長動力。
與雨鑫一樣,19歲的“歲年”也正在尋找屬于自己的情感聯結對象。這位自稱INFP(調停者型人格)的大一新生,想找一位年齡相仿的INTP(邏輯學家型人格)朋友。她相信,后者的理性特質能平衡自己偏感性的思維方式。同時,她也希望兩人能相互督促學習、分享日常,建立一段因共同興趣而穩(wěn)固的線上友誼。
從引導欲到認知渴求,從方向指引到成長陪伴,這些各不相同的“云養(yǎng)”理由,都在嘗試用網絡連接的方式,彌補現實社交中那份情感的缺失。
跨越距離 比密友輕松 比“搭子”親密
可可和“妹寶”的聊天框,幾乎成了她手機里最活躍的角落。這幾個月來,她們每天都在這里交換著生活:從“妹寶”救助流浪貓的進展,到可可曬出外婆做的鹵菜;從兩人分享的韓語音樂,到各自拍下的天空。這些細碎的日常,像一片片拼圖,慢慢拼湊出她們之間的默契。
在可可看來,這種被稱作“云養(yǎng)”的關系,和她熟悉的“搭子”很不一樣。羽毛球“搭子”、甜品“搭子”,這些是圍繞著特定的場景展開,約好了時間地點,一起打完球、吃完甜點,各自散去,下一次見面又得重新約定。
而“云養(yǎng)”則不限時,也不拘泥于某個特定的場景。當可可熬夜工作到凌晨,“妹寶”總會發(fā)來一句“該睡覺了哦”;當她某天特別忙碌忘記回復,晚上回到家,依然能收到“妹寶”分享的新發(fā)現。這種陪伴更像一條綿長的溪流,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日常的每個縫隙。
跨越距離的持續(xù)陪伴,是“云養(yǎng)”關系溫暖的基礎。然而,它的可能性遠不止于此。除了提供日常的情緒支持,有些人追求的是通過它實現深度精神對話。
小櫻便是其中之一,她的“云養(yǎng)伙伴”能成為自己的“精神樹洞”。小櫻是文科生,她常常在興奮地分享觸動心靈的文字或圖片時感到回應寥寥,“我的許多朋友在理科班,或許是這個原因,朋友們顯得有些‘不解風情’?!?/p>
因此,小櫻格外注重“云養(yǎng)”的深交關系。她渴求的“深交”不僅是高頻的生活分享,更是能夠探討專業(yè)話題、交流書影感受的精神對話。
但對深度共鳴的渴求,并不意味著這種關系需要緊繃或充滿壓力。恰恰相反,“云養(yǎng)”的魅力之一,正是在于它能同時容納深刻的交流與高度的松弛感。這一點,在職場人雨鑫的理解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。
雨鑫把與“云養(yǎng)”伙伴的互動比作現代版的“旅行青蛙”——不需要時時刻刻保持聯系,但知道對方一直在那里。她們的聊天內容包羅萬象,從隨手寫的字畫、隨筆,到人生規(guī)劃與職業(yè)選擇的困惑,都在分享的范圍內。
在與“云養(yǎng)伙伴”的交流中,雨鑫總能營造出輕松、松弛的聊天氛圍。當有人因回復不及時而感到抱歉時,雨鑫會安慰道:“沒事,我們松弛一點,朋友也不是必須時刻保持聯系,只要你回頭,我就在這里?!?/p>
在這個快節(jié)奏的時代,“云養(yǎng)”成了一種獨特的情感聯結方式。它比“搭子”更深入,比現實中的朋友關系更輕盈;它允許每個人保持自己的節(jié)奏,同時又提供持續(xù)的情感支持。
北青報記者也注意到,在社交平臺上翻看有關“蹲個云養(yǎng)”的帖子會發(fā)現,不少人都會特別注明關于物質往來的態(tài)度,比如“掉落金幣”“請喝奶茶”“小零食、奶茶啥的不過分的都會有”,或者明確寫著“不爆金幣”。這些細節(jié)透露出一個共識:大家更傾向于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對方提供情緒價值,而非建立一種經濟上的“供養(yǎng)”關系。
雨鑫對此深有體會?!拔矣X得你情我愿就行,”她說,“我不靠這些證明誠意,也不想借此吸引別人?!彼粗氐氖悄欠N不探隱私、保持適當距離,卻又真誠相待的相處方式。
虛擬陪伴帶來現實中的改變
雖然 “云養(yǎng)” 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情感聯結方式,但因其完全構建于網絡之上,這種關系也天然帶有某種不確定性。關系的維系與否,往往取決于屏幕兩端的人是否愿意持續(xù)投入耐心與誠意。
在可可與“妹寶”的故事里,就曾經歷過一次真實的波動。那段時間,可可陷入情緒低谷。手機屏幕上,“妹寶”發(fā)來的消息依然亮著,但她卻提不起精神回復。已讀未回,這個狀態(tài)持續(xù)了幾天。等她慢慢調整好自己,想重新聯系時,卻感到一陣無從開口的尷尬。該怎么解釋這幾天的消失呢?猶豫和愧疚相互交織,讓她一拖再拖,轉眼就錯過了一個多星期。
原本日日不斷的分享突然中斷,對話框沉到了頁面底部。這次經歷讓可可第一次清晰地意識到,這種關系的紐帶有多么纖細和脆弱。正因為她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交集,沒有共同的熟人,也沒有必須見面的理由,“斷開連接”變成一件過于容易的事。
后來,她想起自己曾在發(fā)帖時寫下的那句“真心不該被辜負”,于是鼓起勇氣,給“妹寶”發(fā)去一條長長的道歉信息。出乎意料的是,“妹寶”并沒有責怪她,反而給予安慰和鼓勵。經過這次波折,這種關系反而變得更加穩(wěn)固、更加真誠?!八形覄e愧疚,還說以后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上有煩惱,都可以找她聊聊,她會支持我?!笨煽苫貞浀?。
本版文/本報記者 王婧懿 實習生 徐勝渠
統籌/林艷 張彬
·分析·
建立“云養(yǎng)”關系 要注意保護個人邊界
對于年輕人從“斷親”轉向“云養(yǎng)”這一社交模式的現象,傳媒社會學學者徐文勝表示,這反映出當代年輕人在追求 “懂你” 的現實社交圈之外,對情感聯結和深度共鳴的真實需求。他指出,這種貌似脆弱的虛擬關系之所以吸引人,正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低壓力、高共鳴的陪伴可能。
不過,徐文勝也提醒,因為虛擬,這種關系天然地帶有某種不確定性。就像可可和“妹寶”之間曾出現的關系波動所顯示的,維系這種聯結需要雙方共同用心和成熟的心態(tài),也包括業(yè)余時間較為充裕。
他建議參與“云養(yǎng)”的年輕人,首先要對關系的流動性有心理準備。“我與春風皆過客,不必將永遠熱絡當作必須維持的標準。這種關系的價值,除了信息、工作和生活的實用價值,更多體現在彼此給予的情緒支持上?!?/p>
其次,要注意保護個人邊界。雖然真誠是建立信任的基礎,但在網絡交往中,對個人隱私信息、財產安全等核心問題保持必要的謹慎,不輕易涉及沒有信用背書的物質往來。
最后,徐文勝特別強調,線上關系不能也不應取代現實生活中的社交?!霸起B(yǎng)”可以作為現實社交的補充,讓人在忙碌或孤獨時有所寄托,但若完全依賴于此,則可能讓人逐漸脫離真實的社會支持系統。只有保持現實生活的煙火氣息與充實穩(wěn)定,才能更健康地享受線上陪伴帶來的溫暖。
“說到底,‘云養(yǎng)’是一種時代產物,”徐文勝總結道,“它既滿足了年輕人對情感聯結的渴望,也考驗著他們在數字時代經營關系的能力。在擁抱這種新型陪伴的同時,保持對現實的投入和對他人的信任以及對社會的善意,才能讓這種關系發(fā)揮出積極的意義?!?來源:北京青年報)
社會新聞精選:
- 2025年11月05日 15:36:45
- 2025年11月05日 15:26:25
- 2025年11月05日 13:43:08
- 2025年11月05日 09:29:38
- 2025年11月04日 22:00:11
- 2025年11月04日 20:51:20
- 2025年11月04日 19:28:21
- 2025年11月04日 17:14:06
- 2025年11月04日 16:09:00
- 2025年11月04日 14:11:35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